肛管或直腸因病理原因形成的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異常管道,稱為肛管直腸瘺,簡稱肛瘺。中醫亦稱痔瘺或肛漏,民間亦稱“耗子打洞”,其特征為肛瘺內口多位于直腸內,管道穿過肛門直腸周圍組織,與肛周皮膚相通而形成外口。瘺管內經常有膿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每因外口閉合而致局部腫痛,繼而在原外口處或附近重新潰破出膿,如此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肛瘺是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研究發現肛瘺經久不愈者,尤其l0年以上者,有一定癌變率。發病高峰年齡在20——40歲,男性多于女性,與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肛瘺相對于一般肛腸疾病有一定的特殊性,術後恢復時間也要比一般肛腸疾病要長一些,尤其是部分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
除手術之外,術後的換藥及護理對肛瘺的治療和術後的恢復也至關重要。因此要求肛瘺患者必須在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對肛瘺術後的護理,尤其是出院後的自我護理引起足夠的重視。建議出院後:
1.清淡飲食,注意飲食衛生。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一月,如酒、蔥、大蒜、辣椒等;而應食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如青菜、竹筍等。少食魚、蝦、蟹等發物及油煎熏烤的食物;宜多食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及新鮮水果和新鮮蔬菜,飲食應注意清潔,防止腹瀉;水樣便的糞屑易堵塞肛竇,造成感染。
2.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
中醫手術治療肛腸疾病,歷來主張自然排便,并不要求每天一便,而是要求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隨便意隨時排便,不等不忍,這在我院數百年的臨床實踐中已顯現出許多優點。但是,自然排便并不等于任意排便,尤其是在肛腸部手術以後的24小時內,應盡可能不要排便。每日的大便次數控制在1—2次以內。
3.注意肛門部的清潔衛生,堅持便後坐浴。
肛門直腸仍需要一個相對清潔的環境,所以主張肛門直腸部手術出院以後便後及時清洗、中藥坐浴或換藥,既可減少排便時直接對創面的刺激,又可減少污染的機會,同時配合局部按摩,促進創面愈合。
4.適當休息,避免過勞。
休息對減輕術後出血及肛門局部症狀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建議患者適當休息,并避免重體力勞動。
5.堅持肛門功能鍛煉。
提肛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肛門功能鍛煉方法,具有預防和治療肛門疾病的雙重作用,國內外都很提倡該方法,英國圣馬克醫院(世界上公認的肛腸疾病權威醫院)還將之寫入肛腸疾病術後病人必備的手冊中。
6.出院後肛瘺復發。
肛瘺尤其是高位復雜性肛瘺出院後有一定的復發率,這一觀點是被肛腸界所認可的。尤其是對高位的、復雜的蹄鐵形肛瘺,可能需要二次、乃至多次手術方能痊愈。任何醫生都不能保證能一次治愈肛瘺而不再復發。雖然我院擁有百余年的肛腸專科研究優勢,且在肛瘺的治療上處于領先水平,但仍然有l%左右的復發率。因此患者應提高警惕,如出院後出現肛門腫痛,肛周分泌物或伴發熱者,應及時到醫院復診。
7.出院後大便帶血。
如為大便表面附有少許血絲,可于便後予對癥處理;如出血較多、血色鮮紅不能自止,應及時到醫院復診。
8.術後肛門功能損傷。
肛瘺是肛周組織的慢性感染,并形成纖維化管道。手術的關鍵是要通暢地引流內口。內口處的感染穿過肛門括約肌蔓延至肛周組織,開口于皮膚。故手術不可避免地會損傷肛直環,特別是高位復雜性肛瘺患者,時有術後瘢痕較大,彈性差。少部分病人可出現肛門收縮關閉不完全,可能有暫時急便感、肛門溢液溢氣、潮濕、瘙癢等等症狀。這些均為正常現象,不必驚慌,患者可使用我院的洗藥熏洗坐浴配合局部按摩和肛門功能鍛煉得到緩解,如果緩解不明顯,甚至加重者,需及時來我院復查。如較嚴重者,可于肛瘺術後情況平穩時行肛門修補術。
9.出院後門診隨訪,半月內定期復查。
定期來作檢查,至于來院檢查的次數,依疾病的輕重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院時醫生會有所囑咐;出院後如有不適,也需及早回院檢查處治。
(奧克斯關心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