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記者走訪了國內知名帕金森病診療專家、濟南軍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孫希炎教授,他表示,對帕金森病實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已成為當務之急,所以要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識,讓全社會都了解帕金森病、關注帕金森病,切實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孫教授介紹,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50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靜止時手腳、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當時稱該病為“震顫麻痹”。後來,人們進行更為細致的觀察,發現此病症狀除了震顫外,尚有肌肉僵直、寫字越寫越小等其他症狀,但是四肢的肌肉的力量並沒有受損,認為稱麻痹並不合適,所以建議將其命名為“帕金森病”。
研究發現,帕金森病的病變部位在人腦的中腦部位,該處有一群神經細胞叫黑質神經元,它們通過合成一種“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對大腦的運動功能進行調控。當這些黑質神經元變性死亡達80%以上時,就會出現帕金森病的症狀。
隨著全世界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帕金森病患病率逐年增長。孫希炎透露,全球現有600萬帕金森病患者。我國就有300萬人,居世界首位,而且每年還要增加10萬新發患者。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60歲以上人群帕金森患病率高達2%,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但醫務界和公眾對該病認識嚴重不足,認為顫動、走路不穩、動作緩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以後的正常現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診率很低。調查顯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約有47.6%的帕金森病人從未到醫院就診,而農村和西部地區的情況更為嚴重。
孫希炎表示,由於人們普遍缺乏帕金森病防治知識,從而導致了相當多的帕金森病患者不能及時就醫;在到醫院就診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相當一部分人的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必須采用昂貴的進口藥物控制病情;藥物療效不佳、藥物副作用明顯或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影響生活的患者,還需要進行外科手術。這使得許多家庭不堪重負,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普及帕金森病防治知識,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成為當務之急。早期的藥物治療,不但可以明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活動能力,並且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存活率。
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情況下、或藥物療效下降、藥物出現比較明顯的副作用的情況下,應該及時選擇外科手術治療,切不要諱疾忌醫,以免造成病情加重或加速進展。目前對帕金森病的外科手術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微電極導向的立體定向微創手術(俗稱“細胞刀”),另一種是腦深部刺激器植入術(俗稱腦起搏器),這兩種方法的手術原理、手術方式以及近中期的手術效果都是差不多的,前者適合於單側肢體症狀明顯或雙側症狀單側為主的患者,而後者適合於雙側肢體症狀都比較明顯的患者。這兩種手術都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國內接受手術的患者已達數萬例,手術都屬於微創手術,安全系數大,極少有嚴重併發症出現!我們濟南軍區總醫院神經外科自98年就開始運用微創手術來治療帕金森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目前已經為近3000例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
最後,孫教授表示,對於帕金森患者而言,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治療,注意飲食起居、進行心理調節也是對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帕金森病患者多伴有抑郁症。所以應鼓勵帕金森病患者樹立自信心,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多和他們聊天,多交流溝通,隨時獲取最新治療信息,多參加帕金森病患者自發組成的團體。同時病人也應該進行生理上的自助,自己完成力所能及之事,多進行鍛煉,這樣可以更好地改善身體機能。家人也應該關注很多細節上的問題。比如給病人穿的衣褲鞋襪應選擇易於穿脫的;餐具要選擇大規格、方便好用且有保溫效果的;多讓他們攝入蔬菜、全麥食品等以防止便秘;應在浴室的浴缸或淋浴龍頭附近加裝把手,浴缸底部鋪防滑墊等;在電話機上加裝擴音器。別小看這些細節,它可以讓他們得到便利,並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重視。
(奧克斯關心您的健康:實習劉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