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降壓勿忘護心,最大限度降低遠期心血管發病和死亡風險是降壓重要目標
本報訊 (記者何雪華、馮馮 通訊員郝黎、丹娜、靳婷)國家疾控中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成年人中高血壓患病率達33.5%,估計患者數量達3.3億人,這個數字仍在不斷刷新中。日前,第15屆國內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1000多名頂尖心臟病專家齊聚,高血壓的控與治成為聚焦點。廣東省人民醫院黎勵文教授指出,高血壓是可防可治的,可怕的是如果不注意,就會導致心、腦、腎、血管等靶器官的損傷和心腦血管事件的增加。數據顯示,我國每年300萬例心血管死亡中至少一半與高血壓有關,因此各大指南都明確指出,降壓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
三個成人中
有一名高血壓患者
在學術會議多個論壇上,這組國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調查數據被醫學專家反復引用:國內成年人中高血壓患病率高達33.5%,估計患病人數達3.3億,遠超過2002年估計的1.6億患病人數。
高血壓是眾多心血管疾病的基礎病。研究證明,3年間北京市冠心病住院率逐年上升,以“烏云壓境”來形容也不為過。僅僅在2007~2009年三年間,2009年北京市25歲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就比2007年上升了8.1%。與2007年比較,2009年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年齡標化發病率分別增加了11.1%和2.5%。男性35~44歲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發病率的增幅最大,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30.3%。
“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身患高血壓,更要命的是確診後患者需要終身服用降壓藥,否則腦卒中的風險高。”著名心內科專家、國內醫師協會副會長林曙光說。
三大原因
造成心腦血管病多發
專家分析認為,造成心血管疾病多發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省了體力,升了血壓。國內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顯示,在包括冠心病、中風、高血壓、腫瘤和2型糖尿病的國內5大慢病中,運動不足的貢獻是12%~19%,僅此一項就消耗了國內15%以上的慢病醫療和非醫療的財政支出。體力活動不足則導致了5%的北京居民死亡。
吃多了肉,長了腰圍。CHNS的調查顯示,國人飲食總能量攝入量明顯下降,可脂肪供能比明顯上升。這導致我國人群超重和肥胖發生率較2002年增加1倍,而且呈持續上升趨勢,2009年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達到30%和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男性腰圍85cm,女性腰圍80 cm)達到45.3%。
吃胖了卻舍不得動彈。據研究發現,我國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較1994年增加3倍,血脂代謝異常患病率高達60%,合並3個以上心血管危險因素者近3成。
中草藥只能緩解症狀
治還得靠終身吃藥
讓林曙光感到揪心的是,越來越多人迷信偏方、游醫吹噓的所謂“吃了不反彈、高血壓不用治”,結果就是95%以上的患者沒有控制好、治療好血壓,嚴重後果就是卒中發生,癱瘓在床,連體面地離開人世都做不到。
“曾經有一名病人,偷偷吃了半年中草藥偏方,感覺沒症狀了,可一量24小時動態血壓,早上10點血壓已經飆至200mm/Hg。”
林曙光認為,並不是中藥對高血壓毫無作用,它與西醫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他舉例說明,自己的父親就是老中醫,對高血壓的診斷是腎陰虧損、肝陽上亢等,“他總是告訴患者,對症可以開出杜仲等藥物,緩解頭疼、頭暈等症狀,但確切治療還是要找西醫服藥。”
林曙光說,祖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但確實未在治療高血壓方面有循證醫學證據,顯示中草藥有降血壓的作用。因此建議緩解症狀吃吃中草藥可以,治還得靠終身吃降壓藥。
治療:
降壓同時勿忘護心
雖然血壓水平是影響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但並非是唯一決定因素,大部分高血壓患者伴隨其他心血管疾病,如房顫、冠心病、心衰等,都會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選擇有心血管保護作用的降壓藥至關重要。中外多項指南指出,所有冠心病患者合並有以下情況時,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40%,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病,均應開始並無限期持續接受ACEI抑制劑治療,除非有禁忌症,或對ACEI不耐受。ACEI抑制劑能顯著降低冠心病發生風險,並能有效降低高血壓引起的全因死亡,可以以較小的成本幫助高血壓患者防患於未然。
“雖然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血管事件是否發生、何時發生難以預測,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水平不僅可以評估,也應該評估。高血壓患者應該在初始治療時就對心血管總體風險進行評估,評估可根據是否吸煙、是否高齡、是否肥胖、是否有心血管家族史等危險因素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四類,如果是低危人群,五類降壓藥任何一類都可以選擇,都可以作為一線用藥;但如果是中危以上的患者,既要考慮降壓療效和安全性等,又要考慮保護心腦血管,我們推薦首選ACEI抑制劑。”南方醫院心血管內科許頂立教授表示,臨床上,真正降壓靠一種藥物往往不行,很多患者是需要2~3種降壓藥聯合應用的,“如果要用2種或者2種以上的降壓藥,我們希望有一種是ACEI抑制劑。”許頂立說。
(奧克斯關心您的健康:邱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