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這麼多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卷入疫情造成的災難之中。此刻的我們,都是災難的普通人。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在看到有關疫情的各種信息後,會產生對患者、醫生不幸和痛苦的同情,也會因為疫情的無法控制,出現過度焦慮,疑病和恐慌。
而對于一線醫護人員、感染病毒的患者、以及身處疫情中心被封閉隔離的民眾,因為直接近距離接近疫情,更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的應激反應。
在心理學上,這種應激反應,往往因為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
在《面對疫情, 別讓你的心理超負荷》中,我們寫了普通人會面臨的心理危機,而這篇文章,面對身處疫情重災區的群眾、患病者及其家屬、以及還在一線抗戰的醫護人員,我想說說他們更容易遇到的”心理創傷”。
一、什麼是“壓力創傷症候群”?
在疫情發生後,迅速采取的公共衛生防護措施,有助于集中預防和管理疫情的發展。而對于封城的湖北地區,被隔離的疑似病患來說,則更容易產生創傷應激反應,如果不加以干預和治療,就會演化成為更嚴重的“壓力創傷症候群”。
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SARS爆發期間被隔離的人,29%的人表現出PTSD症狀,而31%的人表現出抑郁症狀。被隔離的時間越長,人們出現疾病症狀的可能性就越大。
壓力創傷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也就是說,“壓力創傷症候群”是由于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 這類事件包括疫情、戰爭、嚴重事故、地震、被強暴、被綁架等等。幾乎所有經歷這類事件的人都會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個體極度恐懼、害怕、無助之感。
二、“壓力創傷症候群”有哪些症狀?
“壓力創傷症候群”有3個主要症狀:創傷性再體驗症狀、回避和麻木類症狀、警覺性增高症狀。
▍1)創傷性再體驗
主要表現為患者的思維、記憶或夢中反復、不自主地涌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
我們相信,疫情必會隨著時間而轉化消散,而當應激狀態解除,對疫情的不斷回想,對人群密集的恐懼,對武漢地區或者武漢人的排斥,會成為更大的心理問題。
▍2)回避和麻木
主要表現為患者長期、或持續性地極力回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有關的活動,回避創傷的地點、或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即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
在現在疫情信息轟炸的時期,一旦拿起手機,就會被負面信息包圍,陷入恐慌無力的情景中無法自拔。于是很多人會自動啟動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同情疲勞”,用麻木和回避,來抵抗悲傷、憤怒的巨大沖擊
▍3)警覺性增高
主要表現為過度警覺、驚跳反應增強,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情緒。
比如,在汶川地震之後,震區的幸存者,在稍有風吹草動的情況下,都會立馬逃出帳篷外,或是鉆到桌子下。而這些反應,都是典型的“過度警覺,驚跳反應增強”。
在這次疫情中,大家都非常關心身邊的情況,在微信群里不知是真是假的搶貨言論,每一個確診或者死亡人數的增加,以及如何防治的種種謠言,都會成為引發新一輪心理緊張、焦慮恐慌的來源。
三、“壓力創傷症候群”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據統計,美國“壓力創傷症候群”的人群,總體患病率為1%~14%,平均為 8%,個體終身患病危險性達3%~58%。德國研究人群,總體患病危險性為1. 3%。而阿爾及利亞研究結果顯示高達37.4%。
同時,“壓力創傷症候群”患者的自殺危險性,亦高于普通人群,高達19%。而戰爭老兵、火山爆發、和犯罪暴力旁觀者中,“壓力創傷症候群”的患病率為3%~ 58%。
經歷創傷性事件後,發生“壓力創傷症候群”的可能性,隨著事件的特殊性而不同。如美國底特律社區創傷調查顯示,經歷創傷的人中,9.2%發生“壓力創傷症候群”。但是,在強奸、被俘、酷刑或綁架後的人群中,50%發病。在暴力受害女性中,發病率為25.8%,明顯高于非暴力受害女性的發病率(9.4%)。
總結起來,“壓力創傷症候群”的發病原因,有以下3種:
▍1)社會心理學因素
童年期創傷,如受歧視、性虐待、被遺棄等,均會使“壓力創傷症候群”的發病率增高。其中,家庭暴力是相對重要的病前易感因素。它可導致受害兒童發生“壓力創傷症候群”,或成為該心理障礙的高危個體。
另外,生活在相對隔絕,并受歧視和虐待的社會環境中,成人也同樣易感“壓力創傷症候群”。與之相反,良好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精神和經濟上的),則是免于發展成這種心理疾病的保護因素。
▍2)遺傳學因素
“壓力創傷症候群”患者家族史中,精神疾病發病率是經歷同樣事件未發病或無此經歷者的3倍。所患精神疾病以焦慮癥、抑郁癥、重性精神病和反社會行為為主。
▍3)神經生物學因素
神經內分泌研究表明,“壓力創傷症候群”患者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降低。并且,如果患者父母患有“壓力創傷症候群”,則子女發病的可能性極大。
神經生化研究表明,對災難性事件記憶的建立,與氨基丁酸(GABA)系統的下調有關。
腦結構及功能變化影像學研究顯示,患者腦部的海馬體積有所縮小,大腦白質發生非特異性損害。
四、“壓力創傷症候群”如何治療?
根據目前的循證醫學,“心理治療”是根治“壓力創傷症候群”最為有效的方法。而“藥物治療”,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症狀,提高“心理治療”的效果。通常,建議二者的聯合使用,應該成為第一選擇
▍1)心理治療
在“壓力創傷症候群”的初期,主要采用“危機干預”的原則和技術,側重提供支持,幫助患者提高心理應對技能,表達和宣泄相關的情感,及時治療對良好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治療各個時期“壓力創傷症候群”最常見的選擇。但除非患者有過度興奮或暴力行為,一般不主張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同時,慢性和遲發性“壓力創傷症候群”的心理治療中,除了特殊的心理治療技術外,為患者爭取最大的社會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屬和同事的理解,可以為患者提供最大的心理空間。
我們要隔離的是“病毒”,不是“愛”!
如果您身邊的人有出現患有“壓力創傷症候群”的傾向和症狀,請盡快尋找專業人士來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
預約咨詢:聯系諾友小助手Masaki (添加微信ID:masaki_hon),諾友心理咨詢師團隊,希望能及時幫助到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緩解焦慮的方法,幫助自己、家人和朋友打贏這場戰“役”…
如果你想和Vivian一起討論人生、鍛煉思維、終身成長…
加入我的知識星球“心理會客廳”,跟專業心理咨詢師答疑互動,圍觀婷婷老師日常思考,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